学校首页
【创新故事绘】信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作者
王松武 侯长波
来源
信通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1-09-17

分享

校党委书记高岩在学校第一次创新故事会上总结出了哈工程人“敢为的自信、必成的劲头、开放的眼界、合作的气度”的创新文化特质。学校E唯协会在学生科创活动中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成功路径,先后培养出了陈云赛、王天、周翰文的等一批优秀学生。在E唯协会成立20周年之际,本报推出信通学院E唯协会初创者王松武和现担任信通学院科技竞赛指导教师的侯长波,分享他们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与体会,希望能启发全校教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入思考,激励更多学生在科创中磨炼本领,成长进步。

E 唯协会初创记

——寻找基础培训和科创赛事相结合的人才成长新路径

王松武

2001年到2021年,E唯协会走过了二十个春秋,值此建党百年之际,回顾E唯协会初创点滴,心绪难平。

我校信通学院1996年跻身首批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我有幸参与了教学基地的建设。2000年,教学基地发展进入黄金期,学校重视、资金充足,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对于推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我们作了认真的思考,电子大赛稳固发展,电子创新实验室开放运行,还需要再做点什么呢?我到大连理工大学参观,得知他们学校有一个叫“天威”的学生社团,那些电子爱好者聚在“天威”的旗下,课余电子活动有声有色。于是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我们也拉起一个由教学基地支持的学生社团,开辟第二课堂,推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高校中的学生社团很多。社团毕竟是松散的群众性组织,运行中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缺少经费和必要的引导、信誉度不高等。那么,由教学基地扶植的学生社团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能发挥作用吗?

这时信通学院已有一个学生信通科协,教学基地为他们提供40平方米的房间和设备,让他们组队参加电子大赛,收获颇丰。科协20余人起家,汇聚了学院的电子精英,高手如云,正向高端挺进。说明学生社团作为一种载体,经过引导,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成为有序的行为。

但是科协只面向本院招收会员,规模不大,创新方向仅限于电子信息和通信领域,参与的赛事仅为电子大赛,覆盖面和受众面较窄。

我想以此为基础,把这个组织打造成全校的学生社团。与当时的辅导员付洪波、副书记王世杰商议后,付洪波负责在学生中征集社团的名称和会徽,选中者奖励200元。不出三天,收到了几个提案,最后选了E唯协会,协会会徽“上e下v”,electronicVision寓意为对电子技术的追求。E唯协会以“热爱专业,崇尚科学,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为训词;以“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指导思想;以凝聚科学氛围,拓宽科技视野、打造成才通道为目标;以活跃校园学术科技气氛为己任,努力打造全校性电子和控制模型爱好者组成的社团。

“民办公助”的社团组织,由学院团委、学生工作组、教学基地为支持,面向全校招收会员,协会主席由信通学院学生担任,纳入学院管理。付洪波开始遴选E唯协会班子,最终骆振龙担任第一届E唯协会主席,杜沛林、敬铅、曹星慧等人为领导班子成员。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2001年5月31日E唯协会在21号楼门前正式揭牌,当时的时任副校长黄胜、学生处处长金宏章、科技处处长郭立滨、教务处副处长于兴武、团委副书记王永友,以及信通学院领导班子共20余人参加揭牌式。信通学院党委副书记陈万海主持大会并宣告E唯协会成立。黄胜、各机关单位负责人、E唯主席骆振龙和我都发表了讲话,我在讲话中说到:“教学基地为你们无偿提供两个实验室,房间冬暖夏凉,还为你们提供指导教师和实验设备。”赢得了学生的掌声。

我们在21号楼一楼腾出2个房间(每个房间60平方米)作为活动场地,配齐了实验桌、成套的测试仪器。考虑到E唯活动室离电子实习实验室较近,我提出让实习教学组王光伟、许峰、田文志等3人承担对E唯的指导和联系。

初期的E唯活动在实习教学组指导下开展电子小制作,在刘文智、李海波指导下开展航模制作,还组建了E唯航模队,初战告捷,在省航模竞赛中包揽了半数的奖项。2002年,E唯协会航模队在校运行会上亮相,在军工操场上空放飞了一架伞翼机,此举一炮走红,取得了轰动效应。

2002年,骆振龙提出举办E唯协会成立一周年回顾展,展会的主题是“E风采”。展会办得比较简单,60平方米房间摆上学生的电子作品、航模。没有展板、没有条幅、没有开幕式、没有领导讲话,找一些KT板贴上图片,文字材料全是手写的,就连展会的名称“E唯协会成立一周年暨创新回顾展”也是请机关老师用毛笔书写在一尺见方的彩色纸块上,E唯会员充当讲解员。一切都是那么质朴、自然、真实。展示效果还不错,连续几天都有人参观。“E唯”从此开始“走红”。

E唯协会在航模竞赛中初试锋芒,打比赛出手就赢,为使它做大做强,学院曾一度主张将信通科协合并到E唯协会,成为E唯的科技开发部,遭到科协的强烈反对。原来学生间也有门户之见。其实,E唯和科协招收会员的层面不同,E唯面向低年级,科协面向高年级,二者并存相得益彰。

2005年E唯协会完成了从航模向无人机的过渡。在备战无人机大赛中,E唯与科协曾一度联合作战。科协承担机载电子系统设计,E唯制作机体,分工明确,配合到位。在成都竞赛现场,我校如同杀出的黑马,斩获一银一铜。

E唯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奖杯,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一种人才成长的路径,即通过基础培训和科创赛事相结合,兴趣引领,低端接入的方式,让大家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每年,学校近40%的大一新生在E唯接受科创入门辅导,流水灯的制作、常用基本模块的焊接、相关工具的使用、电路图的识别……大家戏称这里是菜鸟起飞的地方。

在E唯开放实验室中,初学者可以请教有经验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请教师兄师姐,学生之间沟通起来有共同语言,相互交流既方便又容易。E唯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一茬带一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要创新来E唯”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多年来,E唯协会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创新人才,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有:毕升(2009年“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2010年荣登《中国研究生》杂志封面)、陈云赛(“蛟龙号”潜航员)、郭天祥(创业之星、北京海克智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CEO)、王天(创业之星、杭州程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刘飞(创业之星、青岛无疆技术有限公司CEO)……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社团;2009年获全国百强社团称号;2014年获“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E唯在成长中收获,在收获中感恩,在感恩中期待更灿烂辉煌的未来。学校成就了E唯,E唯成就了一个个渴望科创有志的学生。正如郭天祥在校园BBS中讲述的那样:“回忆大学四年生活,真是一段难忘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追求创新的过程激活了我潜藏在内心渴望,我感觉大学生活是充实而且有收获的。”学生赵洪亮写道:“在外十年,遇到E唯,飘荡的心突然有种家的感觉,在这里,每个人都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际遇,遇到一群跟自己有共同理想的人,有了患难之交,也懂得了很多做人道理。也许有一种缘分叫不解,有一种感情叫难以言说,当我遇到你——E唯,我知道,这叫命中注定。”学生陈亚冉写道:“带着几分期待、几分疑虑进入了象牙塔,而E唯是我们进入象牙塔的第一站。它承载着梦想、承载着希望、更承载着责任。”

《工学周报》有一篇载文曾这样评价E唯:因为创新,所以闪亮;因为勤奋,所以成功;因为团结,所以卓越;因为坚持,所以强大。

2011年5月,E唯协会举行成立十周年庆典,在学校俱乐部表演了大型文艺节目,时任校长的刘志刚和学校机关负责人参会;2018年E唯校友联谊会成立,举办E唯创新创业论坛,学校领导也有出席讲话。陈云赛、王天、付玉堂、高鹏分别作了《从“探路者”到“蛟龙”的深潜路》《一个工科男的创新创业路》《企业与大学》《从0到100万》的演讲,联谊会还向学校捐助了20万元“E唯创新基金”。

现在,E唯已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俱乐部,从空中机器人向水下机器人方向发展,走出国门打比赛成为他们的追求。2018年获得RoboSub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冠军,打破了北美高校近二十年来对此奖项的垄断,2019年再次卫冕,实现了两连冠!

不忘实践、创新、奋斗、追求的初心,牢记科创使命,与时俱进,E唯协会还有更远大的目标,那就是将E唯推向全国,成为科创精英的摇篮。


以科技竞赛为驱动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侯长波

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科技竞赛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可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是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

2019年,本人开始指导研究生参与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2020年及2021年,负责赛区组织工作,三年间,共指导研究生获国家一等奖3项(其中TOP10一项)、国家二等奖1项、国家三等奖1项。2021年我校研电赛技术类竞赛报名138组、商业计划书类报名15组,最终获国家奖共22项,其中技术类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5项、商业计划书三等奖1项,技术类一等奖数量及奖项总数均位列全国第一,为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提高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指导研究生竞赛过程中,“构建学术研究、工程实践、科技竞赛、科研项目四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自动力”一直是我秉持的理念。为此,在实际工作中,我积极带领学生参与竞赛,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凝练工作路径,重点从如下四方面加强推进:

一、一箭三雕,统筹好竞赛选题、科研项目、研究生课题。研电赛作为中国研究生创新竞赛的顶级赛事之一,国家一等奖比例不到2%,是全国各大高校的角逐场。在选题时,首先要回答好“为什么要做,要做成什么样,先进性如何”的问题,要兼顾软硬件设计、作品的先进性和可展示性。优秀作品的打造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坚持,教师和学生持续的精力和热情是关键保证。不为竞赛而竞赛,最大发挥竞赛的牵引力和辐射力,从科研项目、研究生课题中凝练竞赛选题,可以有力地确保师生双方持续的时间、智力和经费的投入,从而也能实现以竞赛为牵引,科研项目和研究生课题为依托,全面发展,综合推进的“一箭三雕”、“一举三得”之效。

二、目标导向,统筹好学生分工、学术成果、工作计划。选题一旦确定后就要进一步梳理清楚硬件组成、软件需求、算法创新,明确学生分工,各司其责,并根据研电赛分赛区、国家决赛时间节点制定明确的工作计划。在此,要特别强调的是,软硬件只是一个优秀作品的基本项,算法创新才是展现作品水平的增分项,而算法创新的直观支撑就是学术成果,需要尽早谋划并实施。在整个竞赛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需要指导教师定期组织研讨,了解并及时帮助解决问题。

三、条件保障,统筹好硬件平台、实验场地、经费保障。近年来,研电赛作品功能越来越完备,硬件组成越来越复杂,需要的经费投入也越来越大。在搭建一个复杂电子系统时,由于时间有限,需要直接使用成熟的硬件平台来实现,指导教师要做好硬件平台和实验场地保障,让学生能够无后顾之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打造出优秀的作品。

四、质量控制,统筹好作品质量、材料质量、演示质量。在竞赛过程中,前期知识增速快,学生积极性较高;到了后期,知识增速慢,却是能力增长的关键期,此时学生难免会产生一定畏难和投机取巧的心理,指导教师要及时引导作品的前进方向。在竞赛评审时,评审专家通过竞赛的技术报告、演示视频、PPT答辩和实物展示来综合评价,任何一环的薄弱都会造成前功尽弃,指导教师要做好质量把控,督促学生精益求精、反复雕琢,特别是针对国家决赛,可组织预评审,做好实物演示设计和答辩预演,要回答好“创新点是什么,难点工作是什么,学生主要工作是什么”,要站在评审专家的立场思考问题。

目前,我校研电赛参与学生逾400人,已成为全校研究生参与人数最多、奖项含金量最高的研究生创新品牌活动之一,是我校研究生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以科技竞赛为驱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人才的培养体系,获得社会、行业及用人单位的认可。随着各高校对研电赛的重视,竞赛规模持续增长,竞争愈加激烈,对学生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使指导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面临新的挑战。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研究生导师,应始终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加强自身学术及科研能力,努力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

编辑:刘涛  审核:金声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