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征途是星辰大海
访惯性导航与测控技术研究所青年教师管练武
作者
谷雪
来源
新闻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0-12-18

分享

管练武(左二)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海洋技术问题研究所进行技术交流

10月24日,在祖国西南腹地的一处机场,一架中型无人机身姿矫健跃向蔚蓝天空,按照既定的飞行程序和地面指挥人员的指令,完成爬坡、直飞、转弯、盘旋、俯冲等炫目的飞行动作。四天后的清晨,又一架飞机在现场人员的指挥下,成功飞行并顺利返回机场。自此,历时两年多的科研与试飞,该无人机微型惯性导航设备的研制工作划上了句号。负责这个项目的是学校智能学院惯性导航与测控技术研究所的“85后”青年教师管练武。

积累经验,“不成”变“必行”

“也许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有被撬动的瞬间,可能那只是一些很小的点,但却能点亮我们的信心。”管练武说。他做过的每一个项目、撰写的每一篇论文、参加的每一次会议都是宝贵的经验积累,都是撬动他的一个个小小瞬间。

管练武本科、硕士毕业于学校原自动化学院的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由于成绩优异,2016年他被国家公派加拿大女王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师从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导航研究所所长诺丁教授。

博士期间,管练武进行管道机器人导航定位的课题研究,需要三轴惯性测试转台进行测试,但是设备因闲置多年而“罢工”。为了继续项目研究,管练武暗下决心,要让这个“大家伙”重新转动起来。他一头扎进了实验室,为了解该三轴惯性测试转台的构造,管练武找到厚厚的英文使用手册,开始查询解决办法。对照使用手册,管练武开始着手修复,结合本硕期间在惯性导航与测控技术研究所进行导航仪器开发与调试时的经验积累,耗时一个多月,他成功修复了设备,并顺利完成课题研究。

博士毕业后,管练武回国留校任教,成为惯性导航与测控技术兴海学术团队的一员。他对微惯性导航领域的研究不断精细,为以后的科研积累经验。

排除万难,欲上青天揽明月

“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去,把科研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惯性导航与测控技术兴海学术团队的负责人高延滨这样告诉管练武。这也是团队始终传承的优良传统和初心使命。

作为飞机的“眼睛”和“导航员”,紧靠发动机安装的微惯性导航设备可以让高空飞行的飞机在各种恶劣天气环境和多种飞行要求下保持姿态平稳,自主测定姿态、角速率、加速度等信息,且精度高、安全性强、不受气象条件和人为干扰影响,是飞机飞行的必需装备。

2018年,某中型无人机因缺少微惯性导航设备无法起飞,需要在两年多时间内,研制出一套可以实现原位替换的全新微惯性导航设备。航空工业贵飞辗转多家科研单位未果,最终找到我校惯性导航与测控技术研究所团队,管练武作为年轻的项目负责人承担起这一重任。

“这是国家的需要,我不能往后退。”接到任务后,管练武不敢懈怠,带领研究生在学校完成了样机研制,随即投入飞机地面及空中试验。在第一次地面试验后,他们发现飞机发动机强烈的振动、冲击,和高速滑行机动等严重影响了设备的精准度。于是,管练武和研究团队设计搭建了一套电子仿真平台,将飞机地面滑行及飞行相关数据融入平台的算法中进行动静态精度测试。

调整结束后,需要在实际操作中验证优化效果。但是飞机试飞次数有限,管练武与团队成员决定驾车载着该惯性导航设备来到郊区空旷场地,他深吸一口气,用力踩下油门,以汽车的高速行驶状态模拟飞机滑行时的动态,验证设备的精度。“试验效果还算理想,我们坐车体验了‘飞一般的感觉’。”管练武说。

学校距离地处西南的试飞机场几千公里远,每一次的试飞,管练武和团队成员都会参加。他们中午从学校出发,要第二天凌晨1点左右才到达住处。放下行李,管练武来不及休息,立刻为设备试飞做准备。试飞地距黄果树瀑布只有短短30多公里的路程,两年间,管练武带领团队至少往返十几次,却始终没能抽出时间去游览近在身边的美景。

西南高原紫外线强烈,管练武和团队成员经常要在飞机场站上一整天,时间一长,他们的脸上被晒得褪了皮,一个个成了“大花脸”。最后一次正式飞行时,管练武从早上就一直紧盯着手机。临近中午,他终于等来飞行成功的消息。“我们顶住压力,也证明了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他说。

此新型惯性导航设备正式装备中型无人机。团队的科研触角向万里碧空延伸,进一步实现了“陆、海、空、天,献身国防”的誓言。

言传身教,科研反哺教学

“拥有一个能够成长的广阔平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我很庆幸自己找到了。”管练武说。学校和研究所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是他们攻坚克难的坚实后盾。出国学习,让管练武羽翼渐丰,而回校任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无悔选择。

自哈军工建校伊始,惯性导航与测控技术研究所团队立足国家需求和国防建设,更广泛地融入国防建设和经济生活需求,发挥所长、集中优势,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孵化等方面辛勤耕耘,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打响惯性导航领域的“哈工程”招牌。广阔的科研发展空间也更好地反哺教学,让年轻人多参与科研工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刚接到微惯性导航设备的研制任务时,由于参考资料有限,项目起步艰难,管练武压力很大。高延滨在设备研制等方面为他指引方向,答疑解惑,鼓励他不要放弃。研究所曾建辉副教授始终奋斗在惯导领域的研究一线,在应用层面为他提供帮助。在曾建辉的指导下,管练武团队搭建的电子仿真平台的软件系统得以优化升级,满足测试的需要。直到管练武赴设备定型鉴定会答辩前,高延滨和曾建辉还在就相关注意事项为他指导。

对管练武而言,研究所的前辈是科研的引路人,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他希望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在学习和锻炼中得到提升。他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术会议,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沟通交往等。“创新的火花需要思维的碰撞,需要有开放的眼界,与他人交流总是能为我们带来新思路。”他说。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惯性导航与测控技术兴海学术团队负责人高延滨说。这支团队曾奔赴戈壁沙漠参加飞行试验,曾远赴印度洋执行援外任务,也曾在寒冷的朱日和基地演习中保障装备。他们的科研成果保障着科考船“雪龙号”的航线安全,守护着青藏高原上爬冰卧雪巡逻边境的战士,保卫着祖国的万里海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惯性导航与测控技术这一领域的接力赛场上,团队全力以赴,不断跑出新速度。后浪奔涌,以管练武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正在用忠诚和智慧为国家贡献力量。

编辑:谷雪  审核:金声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