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党的故事我来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作者
石浩辰
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1-07-01

分享

我的家乡在大西北,位于中国两大沙漠之间。

因为干旱加上身居内陆,土地荒漠化严重。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听家里老人说,这里一片荒芜,一年四季大风不断,沙漠以每年数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尤其是在春天的时候,在季风的作用下,动辄飞沙走石,黄沙漫天,屋子里都能吹进沙子。风沙肆虐,庄稼,道路,时时被黄沙淹没。

前几年,我回到家乡,发现家乡的草木旺盛,远处的山也是覆盖着层层绿植,完全不是想象中该有的样子。道路两旁树木苍翠,鸟啼蝉鸣。远处的戈壁滩上,一排排整齐的梭梭树破土而出。这不禁让我陷入了思考,家乡是如何从老一辈口中的的黄沙漫天变成如今的样子的。

这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那时,政府出台了沙漠化土地承包制度,大队主任第一个站出来,决心把沙地变为良田,让后辈不再被荒漠所困扰。他说:“治理风沙,我们共产党员不带头,让谁来干!”在他的带领下,多位村民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按下了红指印。

治沙的征程是艰辛而漫长的。由于干旱缺水,植被稀少,沙漠的流动和蔓延几乎很难被控制。没有治沙经验的村民们只能按土办法栽种树苗,头顶烈日,脚踏黄沙,在沙漠里一干就是一整天。经过一年,终于在沙窝窝里种上了近一万亩的树苗。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到了第二年春夏,几场大风刮过,活过来的树苗不到30%。村民们没有灰心,在失败中反复摸索。后来他们发现在树的四周埋上麦草可以把沙子固定住,刮风时就能把树苗保住。自此,“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方法开始推广开来。再后来逐渐发展成用柳条把沙子锁在格子里,再在沙里种上沙蒿的固沙方法。这种方法不仅速度快而且树苗存活率高。

当地的治沙行动慢慢取得了成效,而带头的几个老汉却倒下了。因为日夜操劳,与风沙为伴,在恶劣环境下的长期劳动侵蚀着身体,大队支书当被送到医院时发现已经是肝硬化晚期。听家里人说,老人在临终前反复念叨的还是种树,种树。

一个人倒下了,还有更多的人站起来。新一代人接过了老一代的接力棒,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一代人的责任。又一代治沙人早出晚归,日夜奋战。在治沙的同时,大力发展农牧业,即便是在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时期也想办法挺了过来。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养殖园,马铃薯繁育基地,苹果种植园,葡萄采摘园基本上都是那时候发展起来的。

车来车往的轰鸣声又把我拉回现实。我路过乡镇的大门,看到的是一片繁荣和忙碌的景象。道路的旁边是清澈的小河和参天的大树。广场上是追逐嬉戏的孩子们,生态文化园里经常有休闲锻炼的老人。听人们说,这几年回到家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当我和家里的老人们聊天时,还是总能听到他们谈及当年的风沙有多大,更加感概能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当地干部群众向沙漠深处执着推进,矢志不渝,如今终于获得了回报。他们以一步一脚印的付出为我们留住了绿色的家园,也留住了生活的希望。沙尘暴消失了,满地黄尘不见了,家乡变成了绿意盎然,幽静如画的庄园。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那些在沙海造绿,久久为功的治沙英雄们!

如今,治沙的任务已经来到了第三代人身上。伟大的事业就是由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下去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相信在我们新一代青年的努力下,一定会让祖国的土地更绿,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编辑:韦锐  审核:朱虹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