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掌舵智能水下机器人的研制
追忆邓三瑞先生
作者
徐国华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0-12-20

分享

我1991年6月从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的自动化专业硕士毕业时,本来准备留校任教。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当时叫华中理工大学,造船系急需自动化专业研究生,几位老师专门到学校研究生院联系合适人选。原来当时华中理工大学造船系正在参与一个水下机器人预研项目论证。我在7月入职后,才了解到这个项目的基本情况,邓三瑞先生主持水下机器人的研制工作,他也是研究的开创者。

我在课题负责人王承禧教授带领下参加论证会时,第一次见到了邓三瑞先生,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还不敢跟邓三瑞先生直接交流,但是印象非常深刻。他个子不高,看似不健谈,但语出惊人!我初次见识了邓三瑞先生对智能机器人“智能”的认识和理解之精辟、表达之通俗、语言之风趣。当时,“智能”具有怎样的能力,我们要实现那些功能,一直是课题组面临的棘手问题。邓三瑞先生提出,智能由大脑智能和小脑智能组成,还用故事通俗地描述小脑智能。他说,一次他碰到一位四川籍的数学家,于是夸奖四川籍的女运动员厉害,获得女子飞碟项目奥运冠军,那位数学家笑着说,这是因为小脑发达。于是,他进一步明确了智能机器人的研究,要着重于技能性的、反射性的小脑智能,再辅以逻辑推理及判断的大脑智能。

邓先生多次告诫课题组同志们,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制定合理可行的研究目标。当时研究经费不充裕,国内相关的配套技术水平尚未达到成熟水平,动力、导航、水声定位等关键设备较薄弱,研究工作困难重重。邓三瑞先生“脑洞大开”,定制两个玻璃钢箱体,上下盒盖扣起来,搭建了初步试验样机,进行水池试验,验证关键方案,在此基础上,研制了正式样机。机器人不仅进行了水池试验,还在二龙山水库开展湖试,水库现场既没码头也没吊车,但邓三瑞先生还是克服困难,以惊人的胆识和毅力带领大家完成了各项任务。那时就开展智能机器人用机械手浮游灭锚雷作业技术研究,即便今天,这类作业对水下智能机器人都是挑战。五年下来,硕果累累,获得多项奖励。

智能水下机器人“八五”计划的成功,首先表明了预研计划制定的正确性,研究既是高瞻远瞩,又是脚踏实地的,对水下智能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分阶段研究、突破的途径是很科学的。这些方面邓三瑞先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随后的“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等水下机器人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尤其可贵的是,邓三瑞先生对水下机器人技术人才的大力培养,不仅有徐玉如院士,还培养了大批中年、青年水下机器人专家。我本人也自此走上了水下机器人研究道路,与学校水下机器人团队连续合作了五个五年计划。

我今天的发展,离不开邓三瑞先生、徐玉如院士的指引和帮助,离不开水下机器人团队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从哈军工到如今的哈工程,邓三瑞教授为我们及哈工程广大师生树立了一座丰碑!我们将永远怀念我国潜艇事业的先行者、智能水下机器人的开创者邓三瑞先生。

作者:徐国华,科技部863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编辑:谷雪  审核:谷雪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