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清晨
作者
孙俊彦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9-11-22

分享

离开的时候大约是五六点的光景。秋天的薄雾轻巧地凝结在镜架上,让眼睛先于鼻子嗅到了那雾里若隐若现的土地和草木的香气。那香气有点清冷,又有点安静,让人自然而然地在这个呼吸很轻的早晨平和下来。

仔细想想,我在这里不过才住了二十年,而姥姥、妈妈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自己的整个青春。那时候这个地方还不是一个发达的城市,也算不上镇子,不过是个村子。当时的村子就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样子,自然却落后。所有的街巷都有着灰蒙蒙的相似性,腼腆又瑟缩地表现出一个小村庄“应有”的拘谨和木讷。都是土路的村子,骑自行车便是很奢侈的事,再加上家里也穷,自然是没有车的。姥姥说当时去学校的路特别远,每一次上学都有“跋山涉水”的意味。

等到妈妈工作后,这个村子已然成长为一个小镇。但当时,它还是不太发达的。小镇就是小镇,既对得起它的“小”字,又对得起它的“镇”字。路大都是不怎么宽敞的,住的小区规划得松散,家附近也没什么大商场。偶尔周末,妈妈要是决定去逛商场,我心里甚至会怀着一股“进城”的喜悦。这个小镇太像班里的后进生,沉默寡言又不谋求上进,似乎也不太可能惹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我上学的时候,那小镇已经接近一个小城区了。小学,初中,高中……我走过了很多街道,那些街道再不是70年前那样灰色的迷蒙,而是会早早飘出包子的香气、烧饼的香气、肉夹馍的香气、牛筋面的香气;会常年地用两排整齐的树木迎我以葱郁的绿意;会有序地跑过几辆慢吞吞的小车……那时候的它,虽然还不够发达,但是能感受到它作为一个班级的“后进生”,在顽强地,辛苦地去打破许多人的“误解”和“偏见”,努力地成长起来。

后来我考上了哈尔滨的大学。学业忙,自己的事务也繁多,等到再回家的时候,已经是一年后的清晨。

下车的第一眼,我竟然有些不敢相信,一年不见,它居然仍在不停歇地蜕变。那些越来越密集的高楼,那些越来越通达的道路,那些商城、书店、市场、文具店、家居广场……好像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我以为这只是一夜,可这个小镇成长为这个样子,其实用了很多年。

这很多年,不只是我的很多年,也是妈妈、姥姥的很多年,更是新中国经历过的这么多年。它就像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孩子一样,在竭尽所能地去变好。如今的它每天都在焕然一新,那么方便又那么舒适,带着清晰的城市味道,让人一接触它的繁华就喜欢,一喜欢就再也甩不开。

回想这一年,自己虽然不常回去,但是在外面,也是看到不少变化的。学校里的教学楼越来越漂亮,街巷里的植被覆盖率越来越高,小区里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道路上的路面越来越宽阔平坦……它们在新中国成立的70年里,都在努力地成长着,想要给予家乡人和未来愿意把这里当作家乡的人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这让我们怎么能不爱它们,怎么能不帮它们?

那一天,我在清晨的呼吸声中围着这小城区徒步走了很久。直到阳光一点一点突破清晨的雾气把天空塞得满满当当,我忽然感觉国家正把每一份希望与憧憬洒向这里,也把每一份温柔和力量洒向了我们。

编辑:赵琳琳  审核:赵琳琳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