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苦难的百科全书
——读《悲惨世界》有感
作者
2015040926 高赛博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8-11-30

分享

看着书本封面上的图片,便想起了图片里的情节,脑海中浮现出零碎的片段,它们或清晰、或模糊,在我的脑海里交织出了一个对它最原始的印象。这本书便是雨果的《悲惨世界》,这本书原本叫《苦难》,后来雨果把它改成了《悲惨世界》,它被喻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悲惨世界》是《巴黎圣母院》的姊妹篇,但是成书要比《巴黎圣母院》曲折得多,我对《巴黎圣母院》只有一些情节的印象,但是对《悲惨世界》却有着十分深刻的记忆。它的成书经历了大约三十年,是雨果在流放的二十年内写成的,后来又被搁置了十二年没有动笔,可谓凝聚了雨果的心血。里面写到了波旁王朝的复辟、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然而在这些战争纷乱的背后,却生活着无数苦难的人们。小说的主人公冉阿让便是在这样背景下的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但是在社会、宗教的逼迫下,他不得不走向了“犯罪”的道路。所谓的犯罪不过是因为偷了一块面包,然而由于社会和法庭的迫害,他被判处了五年的苦役,后来因为越狱而加刑到十九年。仅仅是因为一块面包是不会判处五年的苦役的,然而就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就是这样受压迫的,正是这样的劳动人民却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在资本主义社会,富人们为所欲为,而劳动人民则注定过贫苦的生活,芳汀被人抛弃,珂赛特在客栈受苦受累。雨果特别强调那些处境最悲惨的人都是诚实善良的劳动者,可不管他们如何挣扎,注定是悲惨和凄苦的命运。

在小说中,冉阿让刑满释放无人收留,是卞福汝主教收留了他,在他偷了银烛台逃离主教家之后,良心受到谴责,最终受到了卞福汝主教的感化,改过自新最终当上了市长,之后又寻找到了芳汀的孤女并将其抚养成人。警长沙威因冉阿让偷了主教的银烛台曾经一度对冉阿让穷追不舍,一直想把他抓捕归案。他是一个正直的警长,对法律绝对的忠诚,是法律忠贞不二的执行者。最后冉阿让的确被捕,后来又幸而出逃。多年以后,在战争爆发后,沙威本来被俘虏,但冉阿让却不计前嫌宽容了他。此时的沙威在信仰与人性之间挣扎不堪,一面是自己一度抓捕的犯人,一面是自己身为警察的信仰,在这种抉择中沙威选择了自杀。

雨果正是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在硬性的法律面前,以刑罚为手段不能解决本质问题,冉阿让偷面包受到法律的判决,反而更仇恨法律。只有通过道德去改变一个人,去塑造一个心灵上全新的人,这才是一种高级的“法律”。

法国历史,风味独特。钟情于法国近代历史的人们,即便不去浏览历史,也能从《悲惨世界》中品读出一番独特风味。读《悲惨世界》,从中能感受到的便是人间的真情,更能体会到默默的爱。书中虽有许多不幸、悲惨的人,但有了爱的感化,便足以抵消种种的黑暗。也许这就是雨果想要我们明白的哲理:“只有爱,才能消灭世界上一切的不幸!但在不幸的另一面,有许多人为了爱而牺牲。”

编辑:B_xueying  审核:赵琳琳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