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申楠:关于提升队伍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
作者
申楠
来源
组织部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2-11-30

分享

一、党和国家人才强国战略部署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这是首次在党代会的报告中,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起论述、独立成章,彰显出三者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密切关联性,人才、科研关系紧密,人才是科研的关键,科研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才战略的根基。“人”是连接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关键。精准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就是要把握住“人”的关系——人才是第一资源,既是科技创新的资源,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资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快自主人才培养是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素,要积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沃土。

二、对学校人才队伍三年行动方案的理解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学校人才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是学校党委把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转化为哈工程任务的具体举措之一,也是科研工作、新工科建设、工程硕博士培养等工作的战略支撑。随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才队伍等方面三年行动方案陆续出台,学校也体系化构建起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施工图,充分体现了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谋划工作。

学校全面梳理家底,在队伍结构、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储备、育人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面临的现实问题发人深省,大家认为问题找得准,成因剖析得透,六方面主要举措、20条具体举措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效战略,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方案的出台十分必要。需要全校上下协同聚力,激发潜能、开放合作、深化改革,形成含金量高的政策包和长效工作机制,共同将方案落实落细落地,将既定目标和工作任务落实到人上,找准人、找对人,精准发力,人才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

深刻理解和把握学校人才队伍三年行动方案中“着力提升队伍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要在提升教师基础研究能力上下功夫。重点提升教师对本学科发展趋势的研判能力、对前沿科学技术发展的洞察能力、对科学问题的提炼能力和交叉创新能力。建立“大任务、大团队、大平台、大成果、大贡献”的有组织的科研范式,深入挖潜传统优势方向的新增长点,形成基础研究重大任务的战略前瞻布局;主动布局新工科相关基础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推进理工结合、医工结合、文理结合等交叉学科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丰厚的实践沃土,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前沿科技,引导他们产出具有原创性、突破性,甚至颠覆性的科研成果。要在强化服务国家需求能力上下功夫。重点提升教师对国家需求的精准把握能力、重大科研任务的协同创新能力、基于重大平台的集智攻关能力和在船海核领域的引领能力。瞄准国家和国防重大需求,结合学校特色优势,不断挖掘在深海、极地和网络等战略空间的科技发展内涵,系统策划,拓展特色发展新布局,组织相关团队持续开展研究,联合国内外优势单位策划论证新兴领域重大科技项目,抢占科技制高点,持续将科研优势转换为育人优势,在真科研中不断深挖、提炼科学问题,用科学问题引导教师做真学问、长真本事,进而培养真人才。要在提升教师学术影响力上下功夫。重点提升教师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能力、高层次学术交流能力、在学术界的活跃能力和引领船海核领域学术发展主导能力。打造高水平、高质量、副产品丰富、带动效应卓越的学术交流活动,增进教师交流合作,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以重大重点项目为牵引,推动创新人才“入主流、到前沿”,主动融入学术圈,扩大学术影响力;积极鼓励和推荐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学会、协会、期刊、教指委等学术任职,提高学术声誉和话语权;完善激励政策,鼓励和引导教师联合国内外知名学者发表高水平论文,逐步提升教师的学术影响力。通过教师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对于教育教学具有深远影响,对于针对性地推进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三、部门的结合点、发力点、贡献点

(一)发挥有组织科研的创新能力

科研院要以实施“有组织”的科研为突破口,精准服务国家战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船海核领域特色优势,持续增强一流培优学科优势,加快提升一流培育学科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依托行业特色优势充分赋能通用学科入海进核,坚定不移地加快布局学科交叉融合,着力提升学校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全力打造具有工业底色、国防特色的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提升服务“三海一核”领域国家战略、行业和区域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基本科研业务费引导、专家及人才计划推荐、成果应用渠道等科技资源在“有组织”科研过程中牵引、导向作用,使之贯通科教融合育人、科研攻关、成果转化、重要成果培育等一体化的教师成长成才路径,全方位助力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二)充分发挥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引导作用

坚持“稳定支持、聚焦重点、注重绩效”的工作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重点支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前沿探索和技术攻关,多学科交叉的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研究等;强化绩效导向,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加强分类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促进教师、团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基本科研业务费进一步向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科研创新平台能力建设倾斜,逐渐完善以信任、包容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

(三)加强融合发展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科研院要坚持“四个面向”,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依托一校四区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有组织引导教师沉浸式入企,直面关键核心技术需求,统筹引导资金,支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在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的良性互馈中,解决真问题,练就真本事。为青年教师搭建区域性学术交流的平台,立足学科交叉融合、校际融合、校企融合,加强学术科研交流,通过“沙龙”“论坛”“研讨”等形式,充分发挥科技人才智力密集型优势,鼓励各领域专家自发策划各类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增强科技创新内在驱动力。

(四)提高科研管理的服务效能

科研院要系统梳理科研业务管理部门涉及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事务性工作,不断完善科研系统功能模块,优化线上管理流程,加强与财务、人事、国资、规划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减少“多头采集同类信息”“过度采集信息”等情况,完善的信息采集系统和采集规则,真正实现网上一站式填报数据、办理日常事务,提升科研管理服务效能,减少教师在常规事务工作投入时间。

加强科研人员培训体系建设,强化管理育人,精心设计培训内容,“用最简洁的方式做最有效的培训,用最短的时间讲清最重要的事”,让科研人员花最短的时间理解政策和相关工作流程。打造“知行·科研讲堂”培训服务品牌,及时准确将形势政策、工作部署、管理规范等信息送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畅通“放管服”最后一公里,促进学校科研管理提质增效。

编辑:赵琳琳  审核:赵琳琳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