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三问说透大先生” 争做“四有”好老师】“成为大先生”是一种指引
——一名青年英语教师对大先生的思考和理解
作者
朱戈勋
来源
外国语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2-09-26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考察清华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是人才培养最为重要的枢纽,要让学生做好从课本到社会、从知识到实践、从小我到世界这些转变的准备,高校教师因此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我担任一线教职至今,已过五载春秋。“如何成为大先生”这个问题,于我而言,需要从两个身份视角来回答:一是青年教师,二是英语教师,因为这两者直接影响了我对“大先生”,尤其是其中“大”字的理解。

青年教师:大先生,大在格局

“先生”,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取字面意,可以理解为“先于学生”,把先学会的知识、已有的经验传递给学生,而且要“先走一步棋”,先于学生考虑问题,预见学生可能遇到的疑惑和困难。

作为一线青年教师,我在授课和指导学生学业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认知和自身发展规划不够清楚,往往是浑浑噩噩过了一两年,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到了大三大四,又似被他人“裹挟”着,忙于考研求职。等学生回望本科阶段,可能多少都会有些波折与遗憾。

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我对自己工作的一项要求或目标就是“成为一盏路灯”,帮助学生认清当前这段路该怎样走好。随着近来学习的不断深入,对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的逐渐明晰,在教学和日常交流中,我不断提醒学生准确理解自己所在的专业学习方案,考虑清楚未来的选择,并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关于教学及其管理过程的问题,在机会恰当时,与学院和教研部的领导老师们反映探讨。

因此大先生,要大在格局,不死盯着课程与教材,要理解学院、学校、社会和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把这些需求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向性指导,并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给予落地务实的建议。对于青年教师,“大先生”的这层“大”并不是越俎代庖,而是我们需要时刻思考的问题。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学生愿意多与年轻教师沟通,因为彼此成长的时代背景和三观都很相近,往往我的一些观点和意见很容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如果青年教师有了大局观,并把这种方法论传递给学生,那学生对于学业、未来乃至人生的规划都会更加清晰,也更能符合社会与时代的需要。

英语教师:大先生,大在视野

语言作为世界文化沟通的桥梁,英语专业的初心就是为了增强中国与世界的了解互信。记得在我读书求学时,全球一体化进程向好发展,人人都在憧憬“地球村”的美好愿景。但随着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甚嚣尘上,世界局势风云诡谲,中国的迅速崛起让西方的一些政客和国家如坐针毡。在这种不断变化、愈发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英语专业应思考能够做些什么,必须做些什么,才能找到自己当下的出路。

在这种语境下,英语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应大在视野。最新的政府工作会议就提出要继续扩大改革开放,但更要“走出去”。中国需要在国际上发声,找到属于自己的叙事方式,消弭西方对中国的误解,掌握媒体话语权,用恰当的话语模式讲好中国故事,让西方人易懂、接受。具备优势且能做好这项工作的,作为融通中外文化、掌握语言优势的英语专业人才必定当仁不让。

教师在教授学生语言、提升学生素养、增强人文精神的同时,需要站在时代的视野上,引导帮助学生认清在当下语言能够发挥的作用和这门专业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这种视野下教授语言,学生的胸怀会更加开阔,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也更加明确。

在毕业时,我选择英语教师这一教职,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受到我的成长经历中诸多位先生的影响。在她们身上,我看了身为教育工作者的宏大格局,身为语言工作者的宽广视野,这些都影响我同样将教育和语言教学视作终身的事业。如今,“成为大先生”更成为了一种指引,激励着教师在三尺讲台上不断耕耘,实现自我。

编辑:胡莹洁  审核:胡莹洁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