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凝心聚力谋发展开新局 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建党 100 周年
【谋发展 开新局】杨飘萍:创新实干 踏实肯干努力实现内涵式发展
作者
杨飘萍
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1-03-26

分享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材化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双一流”建设和学科发展为统领、以服务国家国防战略、支持地方经济为牵引,科学研判发展环境和趋势,审视自身优势和短板,按照学校党委的要求,顶层设计、精准定位、创新实干、踏实肯干,努力实现内涵式发展。

加强党建工作。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发挥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为推动学院中心工作领航定向;以思想建设为根基,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各项举措,为推动学院中心工作凝聚共识;以组织建设为重点,锻造更加坚强有力组织体系,为推动学院中心工作汇聚合力;以纪律建设为保障,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为推动学院中心工作保驾护航。

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设。引导教师分类发展,按学科组建专职教学团队,打造一流课程、编写规划教材、申报教学成果奖等工作。优化本科和研究生不同阶段的课程配制,突出不同阶段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上的差异性,加强研究性教学,打造特色课程体系,形成特色型专业课程网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专业思政由大纲推行到课堂,并且全面普及到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与省内边远地区基层政府合作,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社会服务意识,把课程思政作到实处,并取得实效。按照“破五唯”要求,完善博士生导师遴选标准及博士生毕业成果要求,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通过拓展办学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充分联系企业生产及培训部门,打造优质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质量;广泛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引进行业技术带头人,在本、硕、博三个教学层次广泛开展工程教育,直接向国家输送行业人才,培育行业精英;联合学校相关学科,并与国内医疗卫生机构及医药企业合作,建立基于“医工结合”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打破学科壁垒,引导研究生开展基于工科技术背景的“从实验室到临床”研究课题,形成以解决国家重大医疗技术瓶颈和基本科学问题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内“三海一核”领域的企业、研究单位合作,通过参与远海、水下、极地等特殊环境能源供给课题的研究,建立以重大技术攻关课题为牵引的“储能技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平台,为相关技术领域输送技术攻关、前沿研究、运行保障等方面的稀缺人才。

加强及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以学术交流及项目合作的方式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体系;积极支持学科博士毕业生申报国外著名基础研究领域人才支持计划,增强高水平人才产出;积极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为学生参与高水平学术交流创造条件,提高学校、学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加强校友联系机制,关心毕业生职业发展,助力专业、学科的全方位人才产出。

科研方面夯实基础、拓展应用、加快平台建设。学院将通过中央高校基金、绩效津贴、岗位职责、调整研究生国奖评选方法等方式,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催生顶刊论文,加快青年老师成长、力争杰青、优青和国自然重点项目的突破。

加大科研方向的梳理,聚焦海洋轻量化材料、海洋复合材料等先进基础材料,以及舰船隐身材料、舰船减振降噪材料等关键战略新材料,提升泡沫材料、深海浮力材料、阻尼材料三个型号产品服务装备的能力。推进在深远海、极地大科学、深海采矿等领域海洋特种功能材料的项目论证,谋划国家奖,加大成果产出力度,支撑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平台建设方面,学院策划申报“海洋新材料国家和地方共建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并作好国防特色学科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

交叉学科建设方面重点建设具有我校“船、海、核”特色的“医工交叉”与“先进储能技术”两个前沿交叉学科,瞄准国家在“精准医学”与“新能源”领域的战略目标和国际学术前沿,使学院基础研究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国家新能源计划,强化化学、材料、化工、医学、生物、电学、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交叉融合,实现医工交叉领域和先进储能技术领域高性能新物质的制备、表征、应用的全方位突破,掌握微纳智能诊断与治疗技术、先进清洁能源器件与电堆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与工艺,努力成为我国医工交叉与先进储能技术交叉领域的前沿中心,为两个领域的产业革新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持续培育一批具有成为“四青”潜质的学术骨干,加大对重点培养目标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在条件建设、中央高校基金、出国交流、招生名额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优化学院学缘结构,大力引进国内外研究基础厚、发展前景好的高水平青年人才,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形成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团队。借助烟台研究生院及青岛创新基地建设的契机,为本部及烟青基地柔性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科研人员,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及校际、校企间的合作打通渠道、创造条件。

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发挥我院“化工”和“材料”学科的特色优势,加强与相关院所和企业的合作。以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合作为抓手,以解决企业需求与技术难题为目标,切实助力龙江经济发展。

审核: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