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学思践悟:思政课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作者
马克思主义学院 郑淑芬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7-03-23

分享

【编者按】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学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自本期起,本报将开设“思政园地”栏目,围绕引导教师实现“四个统一”、教育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这两个重点,聚焦思政工作“关键少数”,聚焦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聚焦教书、科研、实践、管理、服务、文化、组织等7个育人领域,邀请全校师生共同探讨,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更好地融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更好地贯通起来,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哈军工精神传承更好地联系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与哈工程文化传承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我国“三海一核”领域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可靠顶用人才。

国际局势、国家政策、国家制度等大环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很大。近些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稳步增长。这样的大环境,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入推进。课堂上,学生乐于接受并相信老师所说的话,虽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向好的方向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现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认识。

因事而化

“因事而化”的“事”,有大事的含义。大事简单理解为国家、国际发生的事,这类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要第一时间做出回应。例如,两会关注哪些议题,学生也会关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关注,更要深入理解和消化这些问题,并在课堂上作为课程内容的切入点或是“引子”,对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给予回应。

我经常对学生说,不要认为你所学的专业与政治没有关系,个人前途和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事”有好事与坏事之分。遇到国家的好事,比如载人航天飞船升空等,这类事情要结合课堂内容“大说特说”。遇到社会事件的负面报道,我们在课堂上也要解释前因后果,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让事情向好的方向转变。让学生了解到真相,比捂着盖着要好得多。另外,还有身边事。比如主楼门卫祁师傅,是学校全员育人的一个典型。此人关心国家大事,经常以时事热点为素材,创作诗歌张贴在门口。每当在课堂举此例子,学生都觉得特别亲切,所以在出入主楼的时候,大家便会驻足关注祁师傅的作品。当然,“事”还包括“往事”、“故事”等。如何将这些内容设计到课程中,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因事而化”的“化”,怎么“化”,“化”什么。“化”,有变化的含义。由于知识结构、年龄、家庭等原因的影响,每个学生对于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认识。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事物原来的认识会变化、会转化。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具备高度的敏感性,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其错误的看法和理解,要及时进行转化,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与真相。“化”,还有强化的意思。强化,就是在我们内心深处,始终保持对学生思想的关注,强化他们对政治问题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以及对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正确认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要利用正确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变化和转化,还要将教师的理念和情感融入课堂教学中,净化学生的心灵。

因时而进

“因时而进”的“时”,有时代的含义。斗转星移,时代、社会都在不停变化。“时”也有时机之意,机遇有时稍纵即逝,所以我们要把握时机。比如,找准时机结合社会上的某个案例,给学生讲解某个理论,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时而进”的“进”,指的是进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时刻保持学习进取的状态,真正理解党的理论、方针、政策。

“进”还有进入的意思。“进入”,是指将自己对理论学习的新感悟、新认识、新思考带进课堂、带给学生。也许课程并不是新的,但却融入了教师新的思考和认识。例如,在讲民主的时候,我会加一句“新中国的成立,也是民主力量的胜利”。因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深入人心,人们经常忽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这面光辉的旗帜,并为了实现人民民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的历程。“国民党的枪杆子比共产党的枪杆子要硬、要好,可最后却归于失败。如何解释?”我说,只有枪杆子是不够的,没有民主,人民不会支持你,你最终就会失败。这是我的一点思考。武装力量、武装斗争固然重要,可之前我们过分强调这点,而忽视了中国共产党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历史。通过我的代入,学生在这方面便多了一个思考,多了一个思路,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入。

“进”还有进攻的意思。在课堂上,我们要对错误的理论、不好的现象,发动攻势,勇于反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是看不见硝烟的战场。这里有斗争、有批判。当然,斗争、批判是以理服人,不是以力服人,是心平气和,是摆事实、讲道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对错误的理论要有进攻、要有斗争、要有批判,不能回避,但是我们要平心静气地交流,是政治的,也是学术的,才会令学生真正信服。

因势而新

“因势而新”的“势”,指形势。形势随时在变化,教师讲课的方式方法、思想认识也要随形势、局势的变化而改变,默守陈规就要面临淘汰。“势”,还指优势,即自己擅长的内容,能够说深、说透的事情。对于自己能够把控的事情,要多讲,要讲透。比如,我本人是研究历史的,在讲中国近现代史的时候,在讲到三权分立的时候,我会问同学们,我们的国情为什么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我会以我的知识背景将这个问题讲透彻,因为这是我擅长的内容。教师有可以把道理讲透、讲深的底气,就会信心十足,令学生信服。

“因势而新”的“新”,指内容要新鲜,形式要新颖,表达要新潮。本人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经常与学生接触,对学生关注的新鲜事物了如指掌。比如,学生们常说的网络新词我也张口就来,学生觉得有意思,这样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常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与教师有距离感、不亲近、没有共同语言,就不会信服老师所说的话。即便老师讲的深刻入理,学生还是照样听不进去。反之,学生喜欢的事物老师知道,在有共同语言的基础上,老师讲的内容便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新”还有新奇之意,就是创意。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够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在表达上追求“新潮”,学生便会爱上我们的课堂。

(根据3月9日学校“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打赢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专题座谈会”发言录音整理)

编辑:B_lijiaheng  审核:赵琳琳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