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综改访谈】人才培养改革:对话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工作相关部门负责人
作者
贾天添 邢正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5-05-29

分享

编者按: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价值导向。如何在综合改革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育教学理念,提高高端人才培养质量,《工学周报》记者对话教务处、研究生院有关负责人,就综合改革的背景、取得的成绩、未来的思路与举措进行解读。

优化体制机制 构建大教育格局 不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访教务处处长夏虹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背景。

夏虹:围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主题,高等教育一直在不断探索、改革,这次所进行的改革是全面深化的综合改革,改革的大背景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充分认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紧迫性”、“准确把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进一步聚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突破口,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要进展”、“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形成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整体合力”等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和我校人才培养不断提升质量的需要。

记者: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中存在哪些新的挑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夏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如自主招生、平行志愿、按专业录取等对我们获得优秀的本科生生源提出了挑战;本科生推免研究生不再设置留校限额的政策改革对优质研究生生源的保证提出了挑战;就业压力增大对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力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只有把质量提升作为核心任务、作为生命线,以质量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让学生满意,让社会满意,学校才能进入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的良性循环。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

夏虹:我校坚持精英教育理念,坚持创新推动、打造品牌,坚持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可靠顶用的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信念坚定、人格健全、乐于探索、务实笃行的一流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因此,我们的本科人才培养就是要适应学校做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升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在行业领域发挥作用的竞争力。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夏虹:目前我校本科生的基本情况是:在校生人数为14800余人;本科专业56个,招生专业47个;2014年度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授课教师总数1379人。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永恒主题,我校所进行的较大的教育教学改革主要有:2008年,成立陈赓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2009年开始实行大类培养,给学生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2010年在工程教育方面有了实质性的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核化工与核燃料循环工程专业进入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开始实施基础课程研究计划,以进一步提高基础平台课程的质量;2013年,设立本科事业发展专项、进行实验教学中心内涵建设;2014年,本科人才培养转型升级方案完成制定并开始实施,学校开始完全学分制试点、出台新版培养方案、修订完善我校人才培养的“九大体系十大工程”管理文件。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助推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2011年至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5门视频公开课上线、4门资源共享课上线,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虚拟仿真中心2个、国家级校外实践中心7个、工程教育实践基地4个;获得多媒体课件国家级一、二等奖24项;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经费支持3000余万元,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记者: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哪些方面的改革举措?

夏虹:虽然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得到了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但面对国家创新驱动、工业信息化等要求,我们还有很多不适应,如:全员教育理念尚未渗透和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育人环节未形成有效合力;对教师教学积极性的调动不够,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足;人才培养模式仍显单一,尚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科研优势转化教学、国际化步伐相对滞后,实践教学体系尚需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对创新创业的支撑度不高;教学质量监控尚未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改进机制落实不到位等。为此,我们着手从5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方针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加快我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步伐,破解当前急需解决的人才培养机制难题。改革方案大家已经都看到了,我想说明以下几点:第一,探索本科生院模式和书院制管理模式是本次综合改革中的大动作,学校准备通过这些举措来进一步完善全员育人的教育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第二,我们准备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改革本科人才模式,突出自主学习、因材施教和实践创新,着力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工程与社会实践能力,按大类、个性化自主招生、慕课、翻转课堂、本研贯通、创新创业实验班、科研优势转化教学、协同互联的实践体系等都是本次综合改革的新举措;第三,学校拟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构建“分类评价、常态监控、多元结合、持续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服务保障能力。

记者:请您谈一下对本科生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认识。

夏虹:本科生培养综合改革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重点是提升学生的“三项能力”培养,从以教为主的思想中转变过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学生真的学有所获,学校才能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改革强调的是,在原有改革成果的继承、深化、发展和落实基础上,通过综合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将不顺畅的环节打通,通过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创新和模式、方式方法改革,激发教师倾心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活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综合改革必须在体制、机制、模式上改革,改革的方案必须做细做实且可实施、可评价。

突出育人主体责任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陈恒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

陈恒:2013年,国家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改革,一系列改革与发展新政策新措施的出台,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是空前的。多年来,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特别是2014年出台了人才培养转型升级工程实施方案,加速高层次精英人才培养工作。学校推动各类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修订博士生毕业发表论文标准,推行论文盲审制度改革,改革博士生导师遴选制度,同时,学校成立了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实行全面收费制背景下研究生资助体系改革。以上这些改革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但是,对照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我校研究生教育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研究生优质生源数量不多、原始创新活力没有充分发挥、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不足;优秀导师数量相对不足,导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导师育人主体责任意识不强;研究生培养模式定位还不够清晰,研究生课程体系有待优化,研究生教育面临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挑战等。上述不足源自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广阔社会背景和自身深层次问题,各类矛盾交织在一起,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路。

陈恒:研究生招生工作方面,聚焦优质生源相对不足,资源分配尚未充分反映培养质量差异等问题,完善吸引优质生源的政策体系,改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构建以培养质量为导向的资源分配机制。具体的改革思路是:提供个性化招生政策,吸引高水平大学优秀生源,稳定本校优质生源。改革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扩大导师招生自主权,赋予导师组、基层学术组织在人才选拔中的学术权力和责任;突出对考生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潜质的考查,探索多元化招生选拔机制。建立与培养质量、学科特色与水平、生源质量相匹配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节机制。

研究生培养工作方面,聚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定位还不够清晰问题,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以校企协同为导向的双导师培养模式。具体的改革思路是:鼓励学术型研究生多学科交叉培养;探索学术型研究生以攻读博士学位为目标的长学制改革,实施培养过程动态选优分流措施。充分发挥学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作用,建立“寓教于研、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以校企协同为导向的双导师培养模式。

研究生课程建设方面,聚焦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课程教学效果不佳,课程建设面临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挑战等问题,完善学位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推进国际共建课程建设;加强具有船海核特色的研究生在线课程建设。具体的改革思路是:完善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构建优势学科与国际一流学科对接、其他学科充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特色课程体系,强化基层学术组织在研究生课程建设上的责任和作用。推进国际共建课程建设,推进研究生课程体系国际化。加强具有船海核特色的研究生在线课程建设,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活力。

博士生创新机制改革工作方面,聚焦博士生高水平学术成果不显著,部分博士生创新动力不足,导师责任制未得到有效落实问题,构建有利于博士生有效融入导师团队、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完善科学合理的导师资助制。具体的改革思路是:完善论文管控机制,探索跨院系学位授予审查,实施学位论文质量内部抽检和外部评估。重视发挥导师及团队指导优势,建立“导师负责、团队协作、学术互补”的培养模式,形成导师、团队与博士生互助共赢机制。健全长效、多元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强化导师资助制,激发研究生潜心科研创新的活力与动力。

在导师管理机制工作方面,聚焦优秀导师数量相对不足,导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导师主体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完善导师遴选、评价、退出机制,建立责权利相一致的导师岗位责任制,强化对导师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约束。具体的改革思路是:深化博士生导师遴选机制改革,为优秀青年教师进入博士生导师队伍畅通渠道;坚持动态管理,实行博士生导师招生计划年度申报审核制。规范导师岗位管理,突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发挥导师、学术团队和基层学术组织在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中的主体作用;结合教师岗位分级聘用,完善导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强化对导师的学术道德约束,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和导师责任追究制度。

在教育质量监控工作方面,要强化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在质量保证方面的职责和作用,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管理重心下移,落实院系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

记者:我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总体目标是什么?

陈恒: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地位,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通过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围绕培养学术精英、技术精英和管理精英的目标,经过未来5-10年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期待我校拥有一支基础扎实、专业精深、充满活力、发展全面的研究生队伍,肩负历史使命、立足现实需要、应对未来挑战;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发展有序的导师队伍,放眼国家需求、潜心学术研究、倾心教书育人。通过深化培养模式改革、丰富优质教育资源、营造学术文化氛围,进一步落实各方责任意识、加强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管理服务质量,使两支队伍教学相长、共同促进,形成良性竞争与合作共赢的新局面,为建设研究型大学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制度保障!

编辑:coast  审核:coast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