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叶林:希望母校为走向深蓝做出更多贡献
作者
贾天添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6-10-13

分享

编者按:日前,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悉尼大学教授、我校82级校友叶林教授来校座谈,与师生代表共同探讨“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与管理”。座谈开始前,叶林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回忆自己的大学时代的学习和生活,建言学校未来的发展和建设。

人物名片:叶林,悉尼大学教授,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曾任悉尼大学宇航、机械与机电工程学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飞行器结构设计专业。澳大利亚国防科学技术研究院航空结构及发动机损伤力学专家中心主任;澳大利亚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工业合作研究中心专家小组成员;亚澳复合材料协会主席。

“情定船院”

我是高考恢复后第二年上的大学,那一年我16岁。第一次走进校园,我就被校园的建筑所深深震撼,心里不禁感叹:“原来大学是这样的啊!”我为自己能在神圣的军工殿堂求学而感到自豪。恰逢上世纪70年代,全社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发自内心地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早早地树立了继续深造的理想和目标。

我从小就对航模情有独钟,喜欢订阅一些航空知识的杂志,所以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选择了2系。能够从事自己最有兴趣的工作,实现自己的理想,我觉得自己无比幸运。也正是兴趣使然,使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热情,能在枯燥繁重的科研工作中找到乐趣。

同学情谊

我在学校的生活其实略显枯燥,每天就是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其他同学也和我一样,没有课的时候,大家就自觉在教室自习。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在学校学过的知识,可能记不住了,但是老师和同学们之间发生的那些事儿,却久久不能忘记。我现在仍然记得同学们一起去学校的农场拔萝卜的情景。那片种萝卜的地,一眼望不到头。同学们一边拔萝卜,一边聊天。还有我们一起看电影、修大堤、毕业聚餐的事儿,都历历在目。

有很多国外高校都设有“校友博物馆”,就类似于我们学校的校友会,可以凝聚校友的力量,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校友们定期或不定期回校,竭力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或者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一些资源和条件,比如科研项目的合作、捐资助学、提供实践和就业机会等等。

师恩难忘

当时我们系大概有100多个学生,老师也有100多个,差不多是“一对一”,所以老师对我们每个学生的情况都非常了解,也和我们非常亲近。我们没课的时候,经常去老师家里请教问题,也没少蹭饭。我当时年纪很小,又认真好学,所以老师们格外喜欢和照顾我。我至今仍然记得梁立孚、蔡荫林、李禹河等老师,他们就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对我悉心教导和照顾,让我度过了温暖的大学生活。

梁立孚老师是我的力学启蒙老师,他的授课方法,影响了我的一生。很多外行人觉得力学知识非常深奥难懂,但是梁老师的教学清晰、简单。我现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也会以“简单就是美”作为标准,把复杂的知识讲得简单、易懂,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老师们不仅传授给我知识,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当我成了一名教师后,我会不由自主地效仿老师们为学、为人、为师的一言一行,力争做到谦虚诚恳、勤奋严谨、平易近人。

在师言师

现在的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非常大,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新兴事物层出不穷。一名好的教师就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科研的兴趣,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制定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某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我经常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将来想干什么,需要掌握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然后不断鼓励和指导。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注重通过课程设置来提高学生的能力,既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包括交流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等等。

建言母校

对于大学来说,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条件,人才培养是服务社会、传承和创新文化的直接表现。我认为,大学教育要与社会教育密切结合,不能脱节。一方面,大学要选对与国计民生相关的方向、做好科研;另一方面,要培养领军人物,为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我希望母校在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在“三海一核”领域的优势,找准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研究方向,为祖国走向深蓝做出更多的贡献。

编辑:B_yangrui  审核:赵琳琳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