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水声的力量——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德森
作者
佚名
来源
牡丹江人才工作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9-12-26

分享

14日,在“龙江楷模”发布仪式颁奖的时刻,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德森动情地说:“成就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我团队所有人日夜努力的结果。今天,我是代表我的团队来领取这个光荣的奖项。”黑龙江这片沃土是杨德森生长的地方,白山黑水为他注入了敢想敢为、忘我拼搏的性格基因;千里沃野赋予他勇于开拓、为国分忧的精神内核。从穆棱公社的一名下乡知青,到中国科技事业的一块坚强基石;从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到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的领头羊;从初登杏坛的青年教师,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我国水声事业发展的亲历者,数十年如一日,杨德森用舍生忘死的勇气,孜孜不倦地探寻着水声的力量。

 

2019122616355433.png

杨德森在“龙江楷模”发布仪式现场。苏强摄

为国家多做事做急需事

目前,只有声波能在海水中远距离传播。几乎人类所有“下五洋捉鳖”的梦想,都依托水声科学的发展来实现。最大限度地对水中航行器减振降噪,同时更灵敏迅速地捕捉对方声波以知己知彼,打造水下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这是对杨德森科研的简单解释。

1997年,杨德森团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研制成功我国首套矢量声呐,极大提高了声呐探测精度,是我国水声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创新成果,我国因此成为掌握这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杨德森率团队长期从事水中兵器噪声与振动的测试研究,取得多项开创性成果,其中某噪声测量系统,开辟了噪声测量的新途径。他还在水下噪声源识别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为水中兵器声隐身工程作出卓越贡献。多项国家级奖励是对杨德森团队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充分肯定。一系列原创标志性成果,实现了弯道超车,引领我国水声领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技术进步,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8项。

在杨德森的回忆里,2001年他和团队在海上连续工作了三个多月,当时做海上试验的时候,每一位同志都顶着巨大压力。幸运的是,试验开始以后,杨德森和团队比原定时间早了4分钟发现水下目标。当他们背起行囊,从试验场地回到哈尔滨的时候,已经是2002年的大年三十了。理论的突破、数据的取得,都离不开工程项目和海上试验的验证,一直以来,杨德森都是试验场上的常驻将军。在西安试验现场,为了更好地接收声音信号,通宵连轴转对他来说习以为常;南海水声考察,甲板温度高达50摄氏度,烫得没处落脚,长时间的海上试验,淡水告罄,他和同志们就把压载水仓漂着油污的水烧开了喝;青岛声呐海试,从11月到大年三十,他一直紧盯实验场,天寒地冻的码头,电烙铁都烫不开焊锡……寒来暑往,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被责任感和使命感鞭策着的杨德森几乎没有节假日,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就这样在指缝间溜走。

杨德森说:“我喜欢挑战,喜欢做一些有创新、有开拓意义的工作。”他在逆境中勇敢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这需要胆识、智慧和魄力,更需要为国家多做事,做急需事的担当与渴望。

将团队建成“铁拳头”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水声工程学院,被称为“中国水声工程事业的摇篮”,是国家水声发展的人才库、专家库和水声技术基础研究中心,杨德森团队这支劲旅尤显突出。在他的团队中,有国家青年科学家、龙江学者、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提名获得者等。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这个团队坚固而有战斗力,伸开如手掌,各有所长和方向,各负其责,各就其位,挥出去就是有力的“铁拳头”。团队获得全国船海学科领域唯一的国防创新团队科技进步奖、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和黄大年式科技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

杨德森关心团队的成长,他常对团队成员说:“我们做的不仅是课题,更是我们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它可能产生一个新的领域,是我们用一辈子扑在上面都做不完的。面对大海,一个人再能耐,也是微不足道的,关注团队建设,注重技术上的分工合作,把每个人的长处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使团队迸发出力量。”因而,他对团队里每个人的脾气秉性、优势特点了如指掌,让大家形成合力。对于想干一番事业的人们来说,他们渴望找到能干事业的领军人物和优秀团队。2012年,团队被评为“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在他们看来,匀速前进就是后退,需要加速,再加速。在这里,充满“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严格而有爱的教师

据统计,我国水声行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60%以上是从哈工程走出,而在高级专家层面上,这一比例接近70%。这些成就的取得,杨德森功不可没。

杨德森生活中随和率真,但在学术研究上,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出了名的。学生论文送到他那里,被改个五六遍是家常便饭,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也不会逃过他的“法眼”。他时常结合工程项目跟大伙儿强调细节决定成败,“即使方案很完备、技术很先进,但事情最终干成往往在细节上,很多时候,海试出现问题时,仅仅是需要在输入端加一个电阻或者滤波器之类的小东西。”

目前,杨德森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探索项目几十项,在杨德森略显凌乱的桌面上放着各种声学界的权威期刊,即便再忙,他也期期不落,在学习的道路上,他始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带动行业前进的“学习型选手”。杨德森性格率真,很多人喜欢用“简单”来形容他——生活上朴素简单,与人交往直来直去,实打实,而又不失细心。有时学生找他汇报论文进展,他恰好出去开会时,会提前让人开门,免得学生在外面等;在出差的路上,他与学生玩五子棋时,会问智囊团“下到哪儿好”;当学生有疑问时,他会拽着学生在办公室的小黑板前一讲就是半天……他从儿时学习小提琴,技法纯熟,但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繁重的科研教学工作几乎占据了他的全部时间。三十多年来,杨德森几乎没有节假日。

在向“海洋强国”进发的征程中,杨德森用智慧、勇气和热忱与祖国的建设者们一同奏响“走向深蓝”的和弦,成为回响在祖国上空的天籁之音,这,是水声的力量。

原文链接:http://www.mdjrcgz.gov.cn/dxxz/sjxz/2019/06/77268.html

审核:金声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