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黑龙江日报:[社会眼]哈工程思政课:“小先生”上台讲起家乡“扶贫经”
作者
李世壮
来源
黑龙江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0-12-16

分享

学生走上讲台倾情讲述自己以及父母亲人经历的脱贫攻坚、“山乡巨变”;老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认真倾听一个个沾染着泥土味、青草香的鲜活事例,师生时而因先进典型人物“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事迹而动情落泪,时而因脱贫摘帽的感人故事而热情鼓掌。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小先生”上讲台讲述“扶贫经”的思政课,让扶贫攻坚这一国家课题真正走入学生的思想深处、烙进灵魂深处,让他们从心底焕发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同感、自信心和强烈的职责使命意识。

2020年,在哈工程校园里,大二年级27个班级、千余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课,上演着现实版的“我和我的家乡”。“讲起来就刹不住了”,学生们积极准备、踊跃参与,不知不觉就爱上了这样润物无声、入脑入心的思政课。

唤醒来自内心的感动


新学期伊始,哈工程“形势与政策”课的两位“80后”主讲教师金璐璐、刘禹辰面对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紧跟时代步伐的新课题发了愁。

“我们都没有身在农村的经历,这课怎么上?”“若念‘扶贫经’,学生不会爱听,只有亲历才有说服力。”

通过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金璐璐和刘禹辰发现,他们中有的参加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家处边远贫困地区,本身就是扶贫对象。

本着“教育者先受教育”理念,两人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搞思政课“革命”,创新形式,让学生上讲台自己讲。

就这样,27个班的脱贫攻坚“翻转课堂”试点将学生推上讲台,把思政讲出味道,让理论“接地气”,将思政课“精华”真正流入学生心中。

“妈妈志愿到农村扶贫后,再没回过家,她无暇顾及要参加高考的我,也没能和病危的姥姥见上最后一面。”讲到这儿,哈工程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学生谭骁晏再控制不住眼中的泪水,她擦去嘴角的眼泪后接着讲,“直到亲眼看见扶贫村村民把妈妈的照片挂在自家墙上时,我才真正理解妈妈,我的妈妈很伟大,我爱她。”

学生们的真情讲述,有效补充了两位老师的“经验盲点”,为她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事实案例。有的学生在课件上展示出父亲的扶贫日志,上面清清楚楚地记录了贫困户及其家庭成员的姓名、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情况、收入情况等,让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扶贫工作就在身边,离自己并不遥远。

这样的例子在学生中还有很多。哈工程2019级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三班学生游承志讲述的案例题材同样来源于从事教育扶贫的妈妈,幻灯片中,她的妈妈在扶贫过程中拍下一张张照片,见证了村民生活的不断改变。

讲解中,她不停点击鼠标重复翻看照片,几度铿锵几度哽咽,“我感受到了基层干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努力,深刻认识到了党真真切切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感叹和自豪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游承志说。

唤起上讲台的勇气


“老师,我们下很大功夫准备了PPT和讲稿,还能有机会到讲台上讲讲吗?”学生们走上讲台的热情“超出老师预期”,原定的一课时,往往都要超时、加时。

课程安排每个班学生们可自愿分成若干小组,一起讨论专题内容、分头收集、撰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扶贫脱困案例,共同制作课件,一人担纲主讲或组内多人轮流讲。

据金璐璐介绍,哈工程工科生占大多数,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很强,但演讲表达的机会并不多,此次课程设计也在有意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原来羞于表达的2019级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陈丽丽颇有感触地说:“原来老师每次上课要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备课,站上讲台时才真切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当她和同学们一起认真收集一个个身边的“原创”扶贫案例时,深深感受到了国家扶贫攻坚政策对她及家乡的影响,一种油然而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催生出强烈的自信,使她渐渐喜欢上站在讲台侃侃而谈的自己。

哈工程2019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李晨星则表示,同学们互相分享身边故事,彼此感到分外亲切,这种沉浸式、感受式的教学让大家不知不觉爱上了思政课。通过其他同学分享扶贫攻坚案例,他觉得国家对于扶贫攻坚的努力,远不止金钱和物质的投入,还有无数党员干部的无私付出。

焕发思想深处的动力


“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没有给国家交过税,不但住着国家修的房子,而且还享受着从小学到中学日日丰盛的早餐。”

“国家对我家乡产业扶贫系列举措已卓有成效,乡亲们因地制宜种植中草药致了富,政府又扶助建起了香菇小镇、药材小镇。”

“扶贫应精准施策,‘授人以渔’。”

学生们语调激动地讲起家乡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精准扶贫故事,展示脱贫摘帽案例的同时也会深入分析致贫原因,以及国家和地方“科学统筹用力,精准施策断穷根”的各种努力。

课堂中,老师会对每个学生讲述的案例进行精细点评,并把扶贫攻坚的政策理论穿插其中,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升华扶贫事例的价值和意义。

采访中,刘禹辰向记者分享了学生带给他的惊喜:“在不久前的思政课上,学生‘头头是道’分析了‘精准扶贫与粗放扶贫的区别’,当他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网络扶贫、生态扶贫等各类扶贫‘高招’脱口而出时,我都惊呆了,我知道,孩子们思想深处的动力终于被激发和释放出来了。”说完之后刘禹辰知足地点头笑。

“他们也给我上了一课。”刘禹辰说,那以后的思政课堂,他引入研讨式、案例式教学模式,更加注重课堂互动,这样的思政课“抬头率根本不是事儿”,学生们已经完全沉浸其中,受到强烈的感染。

“村里的水泥路修起来了,广场建起来了,简陋的住房翻修一新,整套的智能家居设备让城里人都羡慕不已,各种设施一应俱全的新修校舍,有图书馆、体育场馆、钢琴室、美术室……”2019级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张涵深有感触地说:“家乡人民脱贫摘帽后脸上洋溢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让我亲身感受到了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真的是精准到户到人。”

人们常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哈工程,“小先生”上讲台讲述“扶贫经”的思政课,让扶贫攻坚这一国家课题真正走入了学生的思想深处,烙进了他们的灵魂深处。


原文链接:http://sjdb.hljnews.cn/share/news/212570.html?newsid=212570&d=Thu%20Dec%2017%202020%2009:38:54%20GMT+0800%20(%E4%B8%AD%E5%9B%BD%E6%A0%87%E5%87%86%E6%97%B6%E9%97%B4)

审核:金声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